新知報報

好險有你

好車好行

達人分享

影音互動

與新冠病毒共存 篩檢將成為日常?

文 | 現代保險雜誌

郁芯在知名的科技大廠工作,因為同事感染確診,才讓她真實經歷這一場有如世紀大審判的緊張時刻;郁芯其實也忐忑不安地排隊篩檢,直到檢驗出陰性,才著實鬆了一口氣。

只要疫情爆發,無論哪一個國家城市,哪一種變異株入侵,都會看到大量人潮排隊篩檢,直到檢驗出陰性,才讓人稍微安心。但,陰性就確定沒有染疫嗎?還是有可能是「偽陰性」?

作抗原快篩 還是PCR?視疫情不同階段而定

新冠病毒的檢測可分為核酸檢測、抗原快篩、抗體檢測,以郁芯的案例而言,屬於核酸檢測,也就是PCR;如表一所列的「核酸檢測」,在「公費」第六項明確列出「高風險單位員工採檢」,包括聞之色變「院內感染」,都需立刻總動員作PCR檢測。

新冠病毒檢測種類

「由於PCR深入鼻咽採檢,精確度百分之百,可避免錯放一人而釀成無法控制的大傳染。」雙和醫院醫學檢驗科主任呂守正直指,PCR的採檢位置較深,加上檢驗儀器比較精密,須由專業的醫護人員操作,因此成本較高,加上二到四小時才能看到檢驗結果,可適用在醫療量能足夠之時。

雙和醫院醫學檢驗科主任呂守正

至於「抗原快篩」,因採檢在較淺的鼻腔內,有偵測的侷限性,準確度略降為八○%~九○%,會產生所謂的「偽陰偽陽」,「但因為只要十到二十分鐘就可在現場得知結果,反而適合用在大爆發、大流行地區。」

臺北醫學大學胸腔醫學研究中心副主任暨教授李岡遠強調,「抗原快篩是為了快速得到結果,以進行分流防疫;但要得到百分之百的正確診斷,就一定要到醫院作PCR。特別是有發燒、咳嗽、胸悶等明顯症狀,一定要直接去醫院就診,不能搭乘大眾交通工具,而不是衝到快篩站進行篩檢。」

臺北醫學大學胸腔醫學研究中心副主任暨教授李岡遠

為何偽陰偽陽、時陰時陽 要看「病毒量週期」

李岡遠解釋抗原快篩的偽陰偽陽性,「由於前端的潛伏期病毒量太少,就無法檢測出來,但等到出現症狀時,病毒已經快速增加,這時就會陰轉陽。」基本上,第一、二週的病毒量最高,而發病兩週後抗體才出來抵抗,使得第三週的病毒量開始減少,「此時若檢驗落在後端的臨界值,也會出現時陰時陽。」

「但PCR的靈敏度非常高,在病毒量少的潛伏期就能驗出病毒。而若發病十天後症狀輕微或無症狀,就算有驗出也是死的病毒,並不會傳染。」他強調,「真正要擔心的是抗原快篩在前端的陰轉陽,有足夠的傳染力。」

這也是在高風險機構、高傳染地區若要抓出黑數,就一定要驗PCR的原因。呂守正表示,公費部分所列的住院者、陪病者等,都是為了保障醫療機構的量能,特別是「急診病房、加護病房和專責病房」三種醫護人員,每五到七天還要再做PCR定期篩檢。

此外,出入境也都要遞交PCR檢驗報告。在自費部分所列的九項,以商旅和求學最多;至於價格,以雙和醫院舉例,分為三千五百元和四千五百元兩種,其差別在於拿到檢驗報告的時間快慢;若有急迫性,如居家隔離檢疫者遇有親友遭逢事故,可於上午十一點以前檢驗,當天晚上七點就拿到報告;否則就按一般於二十四小時取得報告。

居家檢測怎麼選?遵守標準流程最重要

台灣在疫情爆發期間,除社區篩檢站之外,如為避免往返增加染疫風險,可採取居家檢測。

李岡遠提醒,只要在外採檢都屬高風險場所,儘管會戴口罩,但採檢需要露出鼻孔,這一瞬間即有可能遇到陽性確診者;這也是採檢以密閉式空間和高規格防護的原因。

目前在各大超商、藥妝店和藥房皆有販售家用型檢驗試劑,共十家廠牌,其中僅一家為PCR,精確度九○%,但相對價格較高;其餘為抗原快篩,約八二%精確度,同樣有偽陰偽陽的問題。

至於家用型的PCR和醫院之間的差異,在於醫院的檢驗儀器精密,而家用為簡易型,精確度自然略遜一籌。另外,呂守正也指出,「PCR的靈敏度和CT值具有相關性。」CT值愈小,表示體內的病毒量高,傳染性也愈高;反之,CT值愈大,代表病毒量和傳染性都較低,而只要CT>30幾無傳染力。「醫院的靈敏度可偵測到CT值三十八,家用型偵測到三十四,可更具體看出彼此的落差,而藉此定義陽性或陰性。」

此外,儘管居家檢驗附有詳細說明,但實際操作是否到位仍有認知的落差,特別是PCR採檢較深的鼻咽處,因有不適感而難以確保。「這也是最初抗原快篩和PCR都在醫院進行的原因,採檢人員必須經由專業且訓練合格人員才可進行採檢,以確保檢驗品質。」

檢驗分為前、中、後三個階段,從前端的採檢、中段的儀器檢測、後端的判讀報告都需專業人員,「尤其前端的採檢會影響最後的結果約六○%~七○%,這也是造成偽陰偽陽的最大因素。」但呂守正對居家篩檢仍抱以肯定,表示「家用型的靈敏度還是相當高,何況有EUA緊急授權,就代表通過食藥署的嚴格審核。」

呂守正強調,「若檢測為陽性,千萬不要恐慌,因為不一定是確診者,只要遵照疫情指揮中心的規則即可,以避免傳播給別人;但就怕當事人自以為無症狀或是偽陽性,而輕率行動。」

抗體檢測疫苗保護力?未來醫療三大進展

除PCR和抗原快篩之外,一般民眾在現階段較少接觸到「抗體檢測」,也就是透過血液檢體來進行檢測,目前主要用來防疫疫調釐清與推測新冠病毒感染可能時程(推估感染時間是否已感染過新冠肺炎病毒),或民眾施打疫苗後是否有產生抗體。畢竟民眾接種疫苗後,最想知道是否具有保護力;只是抗體檢測目前尚未獲得檢測許可。

而未來,檢驗技術、疫苗和治療藥物也會有更大的進展。李岡遠表示,就以來勢洶洶的新變種Delta來說,儘管目前的檢驗試劑和儀器都能辨認出大部分的病毒,但「具有特異性的辨識技術」已預計今年可通過驗證。另外,透過AI、X光和電腦斷層的辨識技術也正持續發展中,必須確保足夠的鑑別度、靈敏度,以及偽陰偽陽不能太高,這些都要經過臨床試驗,只是到實用階段尚距離遙遠。

當新冠病毒愈演愈烈、醫療技術也加速進化之際,疫苗仍是最終的解藥,篩檢也成為日常,但最終別忘了,最好的日常仍是勤洗手、戴口罩。

國泰專屬推薦

車險指南

2023 推薦汽車保險,限時優惠由此去!
不能錯過

住宅火險

房貸、租屋族必備,住家保險只看這一張
了解更多

出國旅遊必備

旅平險+不便險,線上投保再抽萬元大獎
了解更多

商品、投保與理賠等諮詢服務
每⽇08:30~21:00(本公司專⼈服務)
⾞禍事故諮詢與現場服務
每⽇ 21:00 ~翌⽇08:30(委外專⼈服務)
網路電話注意事項與設定下載
為了提供您最佳的服務,本網站會在您的電腦中放置並取用我們的 Cookie,若您不願接受 Cookie 的寫入, 您可在您使用的瀏覽器功能項中,設定隱私權等級為高,即可拒絕 Cookie 的寫入,但可能會導致網站某些功能無法正常執行。
© Cathay Century Insurance
網頁編碼:Category 04_T44

國泰產險智能助理
有任何問題隨時找我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