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知報報

好險有你

好車好行

達人分享

影音互動

意外處處藏 馬路風險難料難防

文 | 現代保險雜誌

因上班、上學、購物、辦事等各種原因必須出門一趟,這是日常生活中再平常不過的一件事,但總有人遭逢意外,使得一家人再難恢復往日平靜生活,這也是為什麼平安符能在台灣傳統社會中如此受重視。直到科學進步的今日,還是有許多民眾會前往廟宇求張平安符。這看似迷信的舉動,也凸顯「快快樂樂出門,平平安安回家」這句多年前政府宣導口號,其實也是民眾心底最深的期盼。只是這再平常不過的願望,對某些家庭來說,卻是成了奢望。

家中支柱身故、失能 留下經濟重擔誰能扛?

國人十大死因,意外排行第六,據衛福部統計,去(二○一九)年意外是十大死因的第六位,共有六六四○名國人死於意外。其中光是車禍,就奪走三○八二條人命,占意外死因的第一名(見圖一)

 

全國至今年八月底為止共有八一七萬台汽車、一四○六萬輛機車,每天穿梭路中,難免有所疏忽閃失,一不小心就會發生車禍。光今年一月到八月就發生重大車禍共二十二萬多件,共造成一二四八人死亡,二十九萬餘人受傷,較去年同期受傷人數雖減少二%,但死亡人數卻增加了三%,平均每天有五人因車禍死亡,一二一四人受傷(見表一)。

 

如果有一天,家人如往常一般出門工作,卻發生車禍,你的生活,會有什麼不同?

統生是高雄鳳祥分隊的消防員,已婚、育有一名五歲兒子。今年二月一個再平凡不過的日子,他接獲任務,隨分隊前往火場支援,不料路途中被一輛闖黃燈的拖板車撞上,多位同仁受傷,同在後座的小隊長送醫不治,統生則是前額撞碎、腦幹出血。半年過去了,當次車禍受傷的其他同仁已有人回到工作崗位,但統生連自行翻身都做不到,更別說生活自理,還影響到腦部,不僅記不得五分鐘前發生的事,還不時會問起小隊長近況。醫生說,車禍造成的腦傷與腿傷,完全復原的機率渺茫。不只統生家,因交通事故天倫夢碎的事件,全台各地每天都在上演。

車禍發生的原因很多,即使駕駛人再小心,也可能遇到各種狀況,輕則車輛受損,只是傷了荷包,但萬一造成自己或他人重傷、失能甚至死亡,接下來的醫療過程與費用,才是車禍最可怕的地方。

由於健保的制度,統生在幾次手術治療,狀況稍微穩定後,每三到六星期,就必須找尋有空房、願意接手的醫師與醫院,辦理出院再入住下一個醫院繼續治療。周而復始,讓照顧的家人疲於奔命。像這種情形,除了強制險最高二十萬醫療費用、二○○萬元殘廢給付之外,若有事先投保意外險,意外醫療及意外失能保險金的給付就可以幫忙。此外,若統生有投保失扶險或長照險,也能支應相關的照顧費用。

走在路上也有風險 車禍死亡逾一成是行人

除了車與車相撞的事故外,只要不開車,外出就平安無事了嗎?

小何與小謝相戀十三年,平時努力存錢,希望有朝一日買房成家。小謝非常重視交通安全,走路時還會留意左右來車,過馬路走斑馬線,不搶快、儘量靠內側,她認為平安最重要。

今年七月中,準備結婚生子的小何與小謝,一起到捷運幸福站附近看房。當兩人沿著斑馬線過馬路時,卻被一輛左轉的小貨車高速撞上,小何輕傷,但小謝因後腦重創,送醫後不治。

事後看監視器畫面時,小何感覺那貨車移動的角度、速度,彷彿死神躡手躡腳尾隨著他們,步步進逼。如今,他與小謝往日勾勒的幸福,永遠無法實現。小謝的年邁雙親,老後生活能依靠誰?

川流不息的馬路上,行人相對弱勢。雖然近年來政府極力宣導「行人路權優先」,但卻仍有不少汽、機車駕駛人選擇漠視或忽略。

交通部統計,今年一到六月取締「車不禮讓行人」,共一萬五千零五件,其中又以「行經行人穿越道不暫停讓行人先行」件數最多,達六二五八件,「轉彎不暫停讓行人優先通行」取締六二五八件。

儘管不斷宣導及取締,車輛不禮讓導致行人死傷的情況,依舊未下降。今年上半年道路交通事故中,行人總死傷人數為八二八三人,其中死亡一二八人,占車禍死亡總人數的一三.二%,平均每週就有五位行人死於車禍。換句話說,每一萬人中,行人交通事故死傷就有三.五一人(見表二)。

 

因此,即使像小謝這樣謹守交通規則、注意安全的行人,遇到高速行駛的違規車輛,也無法躲避。一月中蘆洲發生一輛特斯拉撞上另一輛汽車後,因重力衝撞到附近正在過馬路的一家人,造成無辜的十二歲女童受波及,當場死亡。九月底在內湖發生的公車司機毒駕,失控衝上人行道,無辜的張姓路人慘死輪下。他們都不曾違反交通規則,但死神依舊找上門。

這些新聞事件在在顯示,無論駕駛或行人如何小心,車禍意外依舊找上門。

車禍事故,除了強制險理賠外,像小謝這樣的年輕人,若能藉由投資型壽險或定期壽險拉高保額,就算不幸遇上意外,至少也能讓保險金代她盡孝道,奉養父母。

車禍沒撞上人就安心? 賠償責任讓人傾家蕩產

車禍不只會導致人員傷亡,往往也會造成財物損失。即便是無人傷亡的小車禍,也可能帶來巨大賠償責任,讓人傾家蕩產。

七月初嘉義市一位劉姓女騎士不慎撞上勞斯萊斯,造成汽車車體凹陷一大塊。經車廠初步估計,維修費將高達數百萬元。當時勞斯萊斯林姓車主豪爽表示,修車費就交給保險公司處理,不會向女騎士索賠。事實上,只要車主提出保險理賠,保險公司雖會先支付修車費用,但等警方鑑定報告出爐,只要確認劉姓女騎士負有肇責,保險公司還是會依比例向女騎士索賠。數百萬元的賠償,可能讓女騎士一家經濟陷入谷底。

萬一不慎撞上名車,必須賠償對方高額的維修費,強制險和車體險都無法派上用場,因為自己的疏忽造成對他人財物損失的賠償責任,必須透過第三人責任險超額責任險,如此一來,即使在路上不小心造成他人體傷或財損,才不至於為賠償金而傾家蕩產。

林林總總的車禍新聞,告訴人們:踏出家門,車禍風險隨時就可能發生。幸運一些的,像統生兩位輕傷的同事,治療休養一段時間,就能恢復正常生活。但萬一不幸身故,留下家人除了要面對喪親之痛外,失去經濟支柱,生活陷入困境。若因此失能,龐大的醫藥與長照費用,是否可能將家人逼上絕境?是否會像統生妻子一樣,無助絕望地自問,拚命將他留下,換來的卻是全家倒的結局?

異物砸落 電扶梯夾腳 出家門風險就可能發生

除了開車、走路的風險外,搭乘大眾交通運輸就安全了嗎?

台北捷運在九月時接連發生兩起孩童遭到電扶梯夾腳的意外事件。據台北捷運公司統計,今年一到八月共有九十六人在電扶梯上受傷,平均每二.五天就有一人受傷。

此外,六月時因全台豪雨,各地陸續發生數起樹木倒塌壓垮轎車事件,引發社會上一片「路樹健檢」聲浪。如中興新村大會堂後停車場,一棵近五層樓高的白千層樹突然倒下,瞬間砸毀停車場中一輛黑色休旅車,所幸無人傷亡。

若有為車輛投保車體險,被異物砸落的後續費用,就不需要擔心。而開車上路,若自撞或被異物砸傷,也只有附加駕駛人傷害險才能得到理賠。

這些事件在在提醒:風險無法預料,也無從預防,隨時可能以各種狀態發生在你我身旁。

意外隨時找上門 檢視風險才能做足準備

每天,在新聞媒體報導,不過就是「別人的」新聞故事。但具風險意識的人,會透過這些事故警醒自己:若這些事故發生在自己身上,自己和家人的生活,會有什麼改變?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?

因此,要有「風險管理」的概念,不只是思考如何避免這些意外事故發生,還要設想可能會遇到什麼狀況、檢視自身財務狀況,思考如何降低損失,採取合適的處理策略。保險雖然是良好的風險管理工具,但唯有充分了解風險所在、檢視相關保險是否妥當,才能達到以最小的成本,獲得足夠安全保障的目標。

意外隨時上門挑戰,唯有充足準備,才有應戰能力。不妨再次檢視自己的保險,看看你是否真的作足應戰的準備。

商品、投保與理賠等諮詢服務
每⽇08:30~21:00(本公司專⼈服務)
⾞禍事故諮詢與現場服務
每⽇ 21:00 ~翌⽇08:30(委外專⼈服務)
網路電話注意事項與設定下載
為了提供您最佳的服務,本網站會在您的電腦中放置並取用我們的 Cookie,若您不願接受 Cookie 的寫入, 您可在您使用的瀏覽器功能項中,設定隱私權等級為高,即可拒絕 Cookie 的寫入,但可能會導致網站某些功能無法正常執行。
© Cathay Century Insurance
網頁編碼:Category 02_Article 02006

國泰產險智能助理
有任何問題隨時找我!